このページの先頭です

zh-tw

ここから本文です

「體驗」 蓮華定院

1.本堂

現在的本堂,是天保年間火災燒毀後,依靠真田家的援助而重建的。前後・左右・上下都是厚厚的土牆結構,非常罕見的所謂六方蔵結構。

本堂內陣的廚子裡,供奉著秘傳本尊阿彌陀如來。
因為是秘傳,所以廚子的門是關著的,可以看到廚門上寫著密教梵文「紇唎」。

本堂內安置著昌幸公生前為自己建立的牌位。

山門

2.山門

恭迎參拝者的山門,這裡高高懸掛著印有真田家家紋六文錢圖樣的燈籠。這也是蓮華定院1860年(江戸時代萬延元年)接受真田家援助而重建的標誌。有著上樑記牌「萬延元年之棟札」。
此外,外牆處還能看到另外一個家紋「雁金」。

3.表庭的庭園造型和紇唎字

表庭的建築風格是鎌倉時代後期(14世紀)確立的枯山水樣式。

所謂枯山水,是通過石、沙、草木來表現池塘和河川的流動,是佛教世界觀、宇宙觀和感悟境界的表現。

表庭中的「沙紋」,是密教梵文「紇唎」的字樣。

梵文是古印度使用的一種梵語,流傳中國後,傳入日本。
據說弘法大師空海以梵文為基礎,完善了日語的字母表。

梵文字「紇唎」是指蓮花和上面端坐著禪定的阿彌陀如來的意思。
步入寺院境內後,沙紋字樣筆直地指向本堂供奉著的秘傳本尊阿彌陀如來,宛如是指引阿彌陀如來佛和參拝者連結的一根靈線。

4.中庭

免遭天保時代火災之難的中庭完好保存至今。庭院裡老楓樹和500多年樹齡的松樹傲然佇立。

真田父子曾經凝望的庭院,歷經了戰國時代以來的悠長時光,肅穆的山寺,無不令人感嘆自然歷史變遷。

5.上段之間

真田昌幸公坐的,有上段之間的裡庫,在江戸時代曾因火災而燒毀。 1860年(江戸時代萬延元年)在原地以相同的規模和形式進行了重建。令人不禁緬懷當年的殘影。

6.真田家之墓所

本院深處修築著信繁的兄長,信幸公和其子信政公及家眷的石塔。
信幸的「幸」字,是從不願歸順德川家康的父親昌幸的名字中取的字,雖然後來更名將「幸」改為「之」,但是石塔上刻著的是「信幸」。

本院作為真田家永代供奉料,當年供奉了一千両。墓地前本來有牌位堂,可惜大正時代被燒毀了。

曾經供奉在牌位堂裡的牌位,是真田父親昌幸公親手做的,現在牌位供奉在本堂。

7.護摩堂

以護摩的烈火驅趕俗塵煩惱,祈禱身心健康和家人平安的護摩堂。
護摩堂裡,供奉著以前的住職在夢中感悟到的不動明王坐像。

一般的不動明王,左手拿著吊著銅牌的五色繩,也就是所謂的絹索,右手高舉寶劍。本院的不動明王像則是右手拿著獨鈷杵的一尊罕見的佛像。

8.寺寶

- 真田信繁公親筆書寫的信件

曾經在九度山生活的信繁公,當年收到蓮華定院方丈請他參加高野山地主神的丹生明神大祭,回信寫到「因腹痛無法赴約,萬分抱歉」的信件。

從信件的最後簽名處的花押印可以判定這就是信繁(幸村)本人親手書寫的。

- 真田信繁公親筆書寫的「燒酒書狀」

眾所周知,信繁公好酒。
蟄居高野山的時候,經常向當時成為信州松代藩藩主的兄長信幸公求助。

他寫給信幸公家臣河原左京的書信裡,還特意書寫了「把壺裡滿滿地裝上燒酒再拿來,記得蓋子蓋緊了,以免搬運的時候弄灑了。」

這些書信裡也蓋了花押印,所以也是信繁(幸村)本人書寫的。信繁公在高野山修行得度,被受贈的僧名「好白」也落筆在書信上,歷史價值珍貴。

- 真田昌幸公《宿坊契約書》

當時的宿客不能自由挑選宿坊。地區和藩屬國都是指定的。
蓮華定院的宿客大部分來自信濃(今長野縣)地區(小縣郡・佐久郡・水內郡・更級郡・埴科郡)。當年上田的大名真田昌幸公與宿坊締結的契約,就是這部契約書。

- 南蠻兜(高野山靈寶館 收藏)

據傳這是信繁在戰場上使用過的武士兜頭盔,因其歷史價值珍貴,現在由高野山靈鳳館收藏。
真田家以紅甲紅盔出名,這個武士兜上的鹿角,形狀極其誇張,令人印象深刻。因為太過顯眼,鹿角也太礙事,並不適合上戰場。實際征戰時使用的是裝點更樸素的鎧兜即鎧甲和頭盔。

- 刀劍「銘刻 國廣/興山上人 供奉」

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財產。

將這把寶劍供奉給本院的興山上人,當年入高野山時,
由於他修行的是除了堅果類以外不吃其他東西,所以又被賦予木食應其的稱號。

豐臣秀吉攻打高野山時,他作為高野山的代表參加了停戰交涉,並取得了秀吉的信任。 後來,他參與到秀吉政權的中樞。

今天的金剛峰寺,是當年秀吉令應其擔任方丈,為紀念母親而建的青嚴寺改名而來的。

國廣是當年住在京都堀川,聲名遠揚的刀劍工匠第壹人,堀川國廣的名字家喻戶曉。

這把劍寄放在東京國立博物館。

- 豐臣秀吉像

真田昌幸從秀吉本人手裏收下的,畫的左上角可以看到真田昌幸的親筆簽名。

這幅自畫像得到了秀吉本人的肯定,所以也成了後代評判秀吉肖像的標準。

- 真田坊之書

大廳殿內懸掛著「真田坊」字蹟的匾額。這是1942年,真田家當家主人贈送給本寺院的。它驗證了真田家與本寺院自戰國時代起延續至今的淵源之緣。今後,這幅書法仍將是我們傳承後世的寺院珍寶之一。